<
d44a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272节
    李跃用行动表达了对王猛的支持。

    但同时,豪强们的反抗也越来越激烈。

    上个月还跟江东缓和了关系,而现在江东又蠢蠢欲动起来,荀羡、袁真率三万大军北上,呼应兖州豪强。

    梁啸、贾坚严阵以待。

    正当所有人目光聚集在淮南时,西面豫州却出事了,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被鼓动,南下逃奔荆襄,常炜出兵拦截,却仍有三千多户被桓冲接走。

    就连洛州的姚襄也吸纳了两千多户。

    “王猛行事乖戾,非正人君子,殿下用此等人物,只怕坏了名声。”回到后宫,崔言思也有一句没一句的吹枕头风。

    望着她日渐隆起的肚子,李跃即便心中有怒气,也暂时发作不出来。

    “后宫不得干政,你现在是大梁的主母,孤的正妻,当多为大梁社稷考虑,别事事都想着崔家。”李跃直接揭穿她的心思。

    崔言思赶紧解释,“臣妾绝无此心,只是近日议论颇多,都在说王猛是佞臣,胡作非为。”

    “绝无此心就好,此事你不要过问了,是非曲直,孤自有决断。”

    王猛承受一倍的压力,李跃这边就有三倍五倍的压力。

    地方和朝堂上再大的压力李跃都无所谓,动不了梁国的根本。

    只要黑云军中没有动荡即可。

    恰恰黑云军也是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黑云将士大多贫苦出身,打击豪强,意味着能清理出更多的良田和钱帛,赏赐给他们的也就更多。

    黑云军不乱,梁国就乱不了。

    王猛的力度越来越大,几乎将整个兖州犁了一遍,豪强家破人亡者多达二十七家,惩治不法官吏三百余人。

    清理出的良田多达三十二万亩,人口四十一万,钱帛五百万缗……

    兖州登记在册的人口多了一倍。

    与此同时,王猛提拔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官吏,开放曾经被豪强们霸占的山林、水泽,任百姓随意渔猎采摘,拆毁豪强坞堡,为百姓建造新房。

    兖州经过最初的混乱后,气象为之一新,新上任的官吏兢兢业业,率百姓开垦荒田,修建水渠,补种各种庄稼。

    打压豪强,惩治不法,也赢得了民心。

    百姓爆发出空前的热情。

    李跃去年未修建好的官道和驿站,不到两月便修建完毕。

    其他诸州的百姓纷纷向兖州迁徙,用脚投票。

    不过,李跃承受的压力更大了。

    以前是地方官吏弹劾王猛,如今直接是朝堂大员反对。

    连刘启、條攸等重臣都卷入其中,呼应他们的还有冉魏遗臣蒋干、缪嵩、刘猗等人,地方上的镇军竟然也蠢蠢欲动起来。

    镇军脱胎自当年的南军、兖州军,吸收了不少豪强势力,他们这种反应理所当然。

    “殿下为了一王猛,难道真不管天下汹汹?大乱近在眼前。”條攸一向敢说,更是敢直接威胁李跃起来。

    刘启则要温和一些,“打压豪强历代皆是如此,然则,未有如殿下者,国家新定,正是休养生息之时,奈何殿下一意孤行……若执意如此,臣请致仕。”

    刘启担任兖州刺史十多年,与豪强们盘根错节,自然为他们说话。

    至今为止,这也算是最有分量的一人了。

    刘启出来,李跃就不得不考虑他的族兄刘群。

    崔宏、崔言思对李跃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但刘启、刘群则非同一般。

    他们若是振臂一呼,河北就能重现当年背叛曹操之事。

    真正的压力来了,这场革新也进入了深水区。

    第三百五十四章 辞官

    压力越大,说明王猛弄到到点子上了,没有压力一团和气,则意味着这场革新失败了。

    李跃既然敢用王猛,就不怕他们反抗。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收回成命,只能让守旧势力越发猖獗。

    要么不动手,既然动手了,就不要瞻前顾后。

    李跃望着刘启,曾几何时,对他寄予过厚望,但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走向对立面。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是同路人,终究走不到一块儿去。

    做大事从来就不可瞻前顾后。

    “汉末以来,乱天下者,黄巾居首,然窃取天下者,豪强也!永嘉以来,衣冠南渡,北地豪强趁机崛起,富者阡陌连横,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之军多则万余,少则数千,江东北伐,豪强与其勾连,慕容氏南下,豪强亦暗中投靠,这颗毒瘤不除,大梁寝食难安!君等勿再劝也,孤心意已决!”李跃斩钉截铁。

    此次大战,李跃奇兵突出,绕过鲁口,攻打束州,才结束了大战。

    若大战陷入拉锯状态,只怕会有更多的豪强叛变。

    慕容氏的军封制天然对他们有吸引力。

    “臣年岁已大,不堪胜任,就此请辞,回乡颐养天年。”刘启解下了三梁进贤冠。

    李跃叹了一声,并没有制止。

    不过條攸、蒋干等人却没有辞官。

    一场朝议不欢而散。

    刘启的致仕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影响极大。

    很快,各地太守、郡尉、县令、县尉等官吏跟着请辞,从兖州到青州、豫州,全是梁国的核心之地。

    而这些官吏很多也是豪强出身。

    动静这么大,也引起了周边势力的窥望。

    慕容评屯兵五万于束州,慕容军增兵三万襄国,摆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架势。

    南面,桓温令桓冲领三万大军驻扎叶县,逼迫豫州。

    这种事情自然少不了江东,谢尚再领两万军北上支援荀羡、袁真,开始对寿春蠢蠢欲动起来。

    “殿下……秋收马上完结,慕容氏有了粮草,只怕会大军来犯。”崔宏担忧道。

    “不过虚张声势而已,桓温北伐关中,栽了一个大跟头,不是这么快能恢复元气的,如今鲁口已在我们手中,慕容氏这点人马是要打鲁口还是邺城?至于江东,让他们闹吧。”

    某种程度上,现在是清肃内部的最佳时期。

    周围势力或多或少都伤了元气。

    内外动静这么大,恰恰说明王猛捅到了某些人的命根子上。

    “传令,秋收之后再开秋闱,文武一同科举,孤就不信,离了他们,大梁就转不动了!”李跃绝不会妥协。

    当年创办尚武堂,其实就是为了今日。

    崔宏无话可说,拱手告辞。

    慕容氏、桓温、江东都是假打,但有一人却玩真的。

    张平令义子张蚝领两万精锐,从上党攻打河内。

    并州北边是代国,东边是燕国,西边是铁弗匈奴,西南是氐秦,东南是梁国,想要扩张,只能冲南边的姚襄来。

    姚襄令姚益生率两万人马前去抵挡,没想到张蚝异常勇猛,压着姚益生打,三战三捷,幸亏这些年姚氏擅长逃窜,损失七八千人马,保住了一命。

    姚襄又令姚苌领一万精锐支援,兄弟两人合力,才勉强挡住了张蚝。

    但张平却屯兵五万于上党,看样子准备要姚襄的命。

    梁燕大战,姚襄跑前跑后的支援自己。

    如今他有难,李跃自然不能冷眼旁观,令魏山率两万黑云军出枋头,西入汲郡。

    张平犹豫了一阵,最终还是退兵了。

    外面的动荡丝毫不能动摇李跃的决心。

    沉默一段时日后,李跃允了所有请辞的奏表。

    这些人主动退下,反而会减轻革新的压力,也为科举士子挪出了地。

    这年头虽然士族豪强是主流,但永嘉之乱后,反而为寒门庶族打开一扇窗户,王猛本人就是标准的庶族,幼年家贫如洗,为了养家糊口,以贩卖畚箕为业。

    常炜、崔瑾也差不多如此。

    乱世之中,黑暗时代,永远不缺励志求学之人。

    再说治理一方,首在能力和品行,与学识、文章好坏没有多大关系。

    满口仁义道德之人,私下里,不乏满肚子坏水的衣冠禽兽。

    反而出身寒门庶族之人,经历了人间的磨难,知道人间的疾苦,有最朴实的价值观,反而能够实心用事。

    为了不引起误会,李跃致书崔瑾、常炜、贾坚、鹿勃早等重臣,向他们详细解释了革新的目的。

    崔瑾虽出身崔氏,但跟崔氏其实并无多少感情,是李跃的真正心腹。

    常炜出身寒门,远见卓识,自然也不会反对。

    鹿勃早彻彻底底的军人,对这些东西没多少兴趣,打压豪强,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扩大他们的利益。

    唯一让李跃不放心的是贾坚,渤海豪强出身,在冀州声望极大,几乎是冀东豪强的领袖。

    越是怕什么,越是来什么。

    邺城之中流言四起,贾坚以彭城投靠了江东,被江东封为冀州牧,镇北将军,东光侯……

    李跃对这种流言嗤之以鼻,但流言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渤海。

    渤海高氏、张氏、石氏等豪强蠢蠢欲动起来,聚集数万人,虽没有公然叛乱,却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