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a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163节
    苻洪扫了一眼众人,忽而勃然大怒,“吾不堪为天子邪,而云列国乎!拖下去斩!”

    周围人全都愣住了。

    以往苻洪隐忍、宽和、大度,但如今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般。

    就连他的亲生儿子苻健、苻雄都惊讶万分。

    仿佛这一战将苻洪的野心推向了顶点,积压在心中十几年的郁气喷薄而出。

    一时间众人都忘了求情,程朴的人头很快落了地,从尸堆上滚落下去。

    苻洪戟指西面,“孤率劲卒十万,居关中形胜之地,石闵、慕容儁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数中,孤取天下,有易于汉祖。”

    到了此刻他的野心再也收敛不住,膨胀到了极限,直接将自己比作汉高祖。

    苻雄担忧的望了一眼自己的老父,权力和野心能轻易扭曲人的心智……

    枋头的这场小雪被北风吹过了黄河,吹到了陈留。

    旧的一年去了,新的一年到来。

    河北各地的消息纷至沓来,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与纷乱的河北相比,兖州却显得无比安详。

    这一年难得的没有饥寒之苦。

    士卒们穿着新发下来的袍服,多以野兽皮毛缝制而成,虽然粗糙,却极为保暖,丝毫不影响他们在风雪中的训练和狩猎。

    百姓们也人手两件草衣,窝在家中,燃起煤饼。

    家中有六十以上的长者或十三岁以下的孩童,还可去官府领五斤肉。

    李跃冒着风雪巡视了陈留附近的村落,查看他们过冬的储备,若是不足,可去陈留窝冬,周牵修建了成片的民房,大通铺,屋内有壁炉和地路,暖烘烘的,每天两顿粥供应。

    这还只是一场小雪,更冷的天气还在后面。

    设置校事之后,兖州治下官吏节不节俭不知道,但比以往勤快多了。

    “都督,常先生回来了。”张生野前来禀报。

    “回城!”李跃翻身上马,掉转马头。

    常炜在江陵待了一个多月,肯定摸清了桓温的心思。

    回到府中,常炜已等候多时,“桓温不足为惧尔!”

    “哦?”这开场白出乎李跃的意料。

    “属下在江陵观察多日,荆襄士众多有意于关中,桓温之心不在北国,而在江东也,即便其北伐,也并非为收取故土,而是积累声望!非但桓温不足为惧,殷浩、谢尚之流皆是如此,殷浩北伐,也是为了与桓温分庭抗礼,而非为了江山社稷。”常炜唏嘘一叹。

    很多事情出发点不对,往往就会走偏。

    桓温与王谢荀殷的内斗不是一天两天了。

    上一次桓温伐蜀,几次三番上书江东,掌握权柄的王谢荀殷都置若罔闻,桓温于是自作主张,攻打成汉。

    这一次北国大乱,桓温也是几次上表,建康依旧置若罔闻。

    江东还是历史上的那个江东。

    “依属下之见,荆襄与江东互相掣肘,都督可隔岸关火,进则全据中原之地,兼并张遇、刘国,退则固守兖州,以待江东之变。”常炜眼中闪着光。

    被夹在南北之间不仅李跃一人,还有这两货,最先受到冲击的是他们。

    张遇跟江东眉来眼去,是想借江东之势而壮大自己,绝不是被江东吞并,几十年来投奔江东的流民帅有几个得了善终的?

    而刘国手上有万余匈奴骑兵,李跃早已垂涎三尺。

    这年头最快的发家手段就是掠夺。

    土地多大,其实没用,这年头遍地都是无人的荒地,关键是人口。

    “看来兖州乃形胜之地也,北望幽冀,东接青徐,居许、洛、邺三地之间。”李跃心中的火苗也瞬间窜了起来。

    这便是中原的优势,处处都是危机,但处处都是机会,一旦站稳脚跟,崛起速度非常快。

    北边刚刚与石闵“破镜重圆”,暂时没有威胁。

    至于南边,一个殷浩问题不大,只要不是桓温来就行。

    常炜此番南下收获颇大,摸清荆襄和江东的心思。

    “眼下当务之急,是与石闵握手言和,石闵弑石遵,其心昭然若揭,眼下已经顾不得我黑云山,乞活军一南一北,互为倚助。”

    “先生有所不知,邺城上个月便已经派人来将和!”

    “此乃天助我黑云山也。”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太宁

    太宁二年注定是风雨飘摇的一年。

    缺什么就企求什么,羯赵连番大乱,于是就弄出太宁年号。

    而新的一年刚刚到来,河北再次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

    随着石祗势力在襄国的不断壮大,引起了邺城的不安,石鉴遂以石琨为大都督,太尉张举及侍中呼延盛率领七万步骑兵分三路讨伐石祗。

    “石琨乃石祗亲兄,呼延盛匈奴人,二人此去,只怕立即反水。”连李跃都看出不妥。

    常炜道:“都督难道没见还有一张举么,此人应该是其中关键,若在下所料不错,李农参与此事。”

    政治充满各种妥协。

    李农跟张举两人穿一条裤子,为了李农,张举连从兄弟张豺都背叛了。

    石闵的处境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只能推测或者事后分析。

    不过从石闵一系列的手段来看,应该不会出昏招,能从一手无兵权的杂号将军走到现在,绝非胸大无脑就能办到的。

    李跃道:“会不会是石闵故意调开邺城反对他的势力?”

    据细作来报,这七万步骑基本都是匈奴人和羯人,他们走了,方便石闵办事。

    常炜笑道:“若真是如此,只怕邺城将很快变天。”

    李跃深以为然。

    如今苻洪西归,姚弋仲被打残了,南北乞活军言和,兖州周边地缘环境逐渐好转。

    昨日张遇、刘国还厚着脸皮派了使者来。

    大义是远亲不如近邻,同是大赵的臣子,大家以后要守望相助,不能背后偷袭……

    李跃直接被逗乐了。

    兖州地缘环境变好,他二人却越来越恶劣。

    司马勋攻破南阳后,南阳基本落入桓温手中,刘国、张遇二人屁股后面顶着荆襄的数十万大军……

    而江东的殷浩明确表示要收复许、洛故都,刀子已经朝着他们。

    夹在桓温与殷浩之间的不是李跃,而是刘国和张遇。

    李跃也派人回复他们,兖州永远是他们的坚实的后盾,两位老兄若坚持不住了,不要硬拼,陈留的大门永远向他们敞开……

    今年将是黑云山最关键的一年,周牵预算过,手上新增的人口能将兖州境内的荒田全部修整出来。

    还在正月,李跃就向境内所有郡县派出屯田使,官府的驴骡、牛、铁器免费租给百姓。

    还制定了一套激励措施,屯田客耕种五年后,根据他们上缴的粮食,逐渐将他们耕种的田分给他们。

    每人二十亩。

    政令下达,屯田客的热情被点燃了,还未开冻,这些人便下田翻修水渠,割冬草烧肥。

    这不是李跃临时起意,而是治下百姓大多都是集结而来的流民,并不稳定。

    上一次褚裒北伐,北地百姓拖家带口的投附。

    这一次殷浩北伐,直奔中原而来,到时候不知有多少人投奔。

    所以只有用土地将他们与黑云山捆在一起。

    一句话,李跃不仅要他们的人,还要他们的心。

    没过几日,南边的来人回复了,刘国送了五匹骏马,高大神骏,张遇则送了一千多石粮食,算是缓和关系。

    来而不往非礼也,李跃也各自送了五把山阳铁坊出产的宝刀。

    汉环首刀为了追求杀伤力减少成本,没有护手,刀柄与刀锋直接相连。

    李跃怎么看怎么不习惯,用的时候总担心伤手,所以加上了护手,将刀环缩小,千锤百炼后,一把利器诞生。

    而环首刀的颜值立马就上去了。

    每把刀柄上都刻着“黑云”二字,赏赐给黑云将。

    山阳铁坊产量越来越高,一是山阳太守曹凝颇有才干,二是李跃投入了不小的人力物力。

    各地召来的铁匠就有六百多人,再加上土地、杂工等等,将近四五千人的规模。

    三万黑云军正在逐渐更换装备。

    淘汰下来的兵器则分给南军和兖州军。

    整整一个寒冬,士卒们的训练从未松懈,雪地连续行军五六日,基本是常态,行军途中和狩猎时,有人殒命,也是常有之事。

    李跃没有心软,别人都可以歇,唯独黑云军不能。

    与艰苦训练对应的是优渥的待遇,李跃也知道他们辛苦,所以每天都有肉汤供应。

    正食也从羹改为麦饭、胡饼、馒头,一日两餐变成三餐,为的就是增强他们的体魄。

    馒头乃诸葛武侯发明,胡饼则从东汉时便广受欢迎,据说汉灵帝极喜此物,逐渐成为洛阳风潮,然后推广全国。

    江东前太尉郗鉴给女儿郗璇提亲,琅琊王氏子弟皆正襟危坐,一派道貌岸然模样,唯有王羲之坦腹东床、大吃胡饼,遂被郗鉴选中,便有了“东床快婿”之典故。

    除了一日三餐的物质奖励,还有精神上的奖励。

    每个黑云军的家属都迁居陈留城中,门上挂着一块青木牌,上书忠勇二字,凭借此物,见地方县令等官吏时,无需跪拜。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