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a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76章
    那本后来被堡宗毁版的《寰宇通志》就是由他担任的总裁官,如果不是王文按住了他升迁的脚步,他差点就能凭借这本书晋升兵部尚书。】

    景泰君臣:?

    王文为什么要按住商辂的升迁路啊?

    他们甚至懒得为那本后来被复辟的堡宗毁版的《寰宇通志》感到惋惜——都改朝换代了,对自己能留下些什么东西都悲观点吧。

    只要在他们的现下,日后别再让堡宗复辟,这本书到头来就能保住了。

    可是这两个大臣之间的热闹,就没那么轻易能再看了。

    正正好两个当事人还都在现场,人类看热闹的本性使得不少没能沉得住气的人都悄悄投过去了几个眼神,想要看看两人之间会不会有什么矛盾。

    结果商辂的养气功夫堪称一流,四平八稳不动如山,仿佛天幕上那个被阻碍升迁的人不是自己一般的淡定。

    而脾气很差的王文更是几个冷冷的眼刀子就回怼了过来,把他们看得悻悻然收回了视线。

    ——没劲啊,你们没打起来就算了,相互阴阳几句都不做的吗?好歹让我们知道一下你们怎么对上的啊。

    幸好天幕给了他们解答——或者说,真不幸,他们听到了真实的答案。

    【为什么王文要按住商辂的升迁?

    明史的说法是商辂得罪了王文,于是王文用别的人升官都是兼职,商辂也不可以搞特殊待遇,这样最起码表面逻辑通顺的理由压下了商辂。

    但细究一下则多少有点没头没尾——商辂什么时候得罪了王文了啊?

    虽然王老大人一向敢作敢为,怼人从来不手软,脾气差到树敌无数。最后明明是和于谦一起被冤杀的,结果于少保被无数人怀念成白月光,他却被很多人觉得活该。】

    这句话细究起来,其实对王老大人算不上一句友好。

    可是眼下没有人关注这个话题了,王文本人也不。

    他们只是呆愣着看着于谦被冤杀的消息,怀疑自己可能听错了些什么。

    虽然上皇复辟,必然会展开清洗……但是于谦这样的人也是说杀就杀的吗?他完全不考虑什么叫做有功于社稷,什么叫做百姓冤之吗?

    既然如此——沉重的压力突然间降临到在座每一个人头上。

    于谦都不能保命,那么在场又有几个人可以在上皇复辟之后得以苟活呢?

    朱祁钰情不自禁地朝事件的主人公望去,可看见的是兵部尚书坚毅的眼神,平静着安定住他的心神。

    ……这倒也算是,当初那句,死则君臣同死,一语成谶了吧。

    景泰闭上了眼。

    【但问题是,商辂这个人脾气好,他是真能处啊。他绝对不会有事没事,说我去得罪一下王文的——他图啥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抛开一般的个人私情,而抽出身来剖析两人的立场问题——于是就不难得出,因为商辂的政治立场,他是典型的正统型文人的理念。】

    朝臣恍惚的目光,伴随着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又转移到商辂的身上。

    但身处在一切风波的中心,他却依旧保持着一派云淡风轻的平静。

    他没为自己辩驳哪怕一句,哪怕后世人几乎明示着王文的立场约等于景泰的立场。

    【虽然他对于景泰很有好感,觉得朱祁钰确实是个好皇帝好领导,有功于社稷,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选择站在礼法正统的角度。

    他在朱祁钰打算易太子的时候持保留态度并提出异议,在金刀案中极力劝说朱祁钰不要伤害和堡宗的骨肉之情,建言力救了一些因为试图重新立宪宗为太子或者让朱祁钰前去朝见南宫的官员。

    他努力想要维持着一种天家和睦的气象,试图让皇位的传承最后还是能落在作为嫡支的堡宗一脉——而这对于王文来说,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所以他果断出手,没让商辂的官路继续顺畅下去。

    而商辂本人也许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并不在乎。

    景泰选出的这些真正的名臣身上好像或多或少带着点理想主义般的色彩:

    于谦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气节;王文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诟病难承君父重任的堡宗的执拗刚烈;王竑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骄傲自持……

    商辂就是明知“世与我而相违”,也要决意尝试,觉得世间应得两全法的固执。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群臣请复立宪宗为太子。

    商辂就是最先站出来的那个大臣,并成功依靠自己的地位和才华成为了众臣的主心骨。

    正月十六日,他在奏章上写下了“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宣宗章皇帝之孙”这样兼顾了景泰继位合法性和宪宗为太子合法性的语句,引得众臣纷纷响应。

    因为签名人数太多,奏本正式完成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呈进宫中,于是他们决定第二日封进。

    然后正月十七日清晨,夺门之变爆发了。】

    “……”

    朱瞻基抬眼,满是迷茫的神色。

    “因为奏本签名人数太多了,所以晚了一天,所以夺门之变爆发了……?”

    他艰难地复述着天幕上的流程,期许的目光落在杨士奇的身上,渴求着博闻强记的臣子站出来驳斥他出现混乱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