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a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86章
    张辅的数十万大军在多邦城外住了下来,但却迟迟不进攻,城内人的神经也从紧绷状态慢慢松弛了下来,甚至有一些城墙上的守兵也开始和城边的明军士兵打招呼,当然了,这是一种挑衅,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战略就要成功了,明军长期呆在这里,补给必然跟不上,而攻城又没有把握,只有撤退这一条路了。

    安南守军不知道的是,其实明军迟迟不进攻的理由很简单:刀在砍人之前磨的时间越久,就越锋利,用起来杀伤力也会更大。

    事实正是如此,此时的张辅组织了敢死队,准备攻击多邦城。他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好的时机而已。

    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后,明军于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对多邦城发起了攻击,在战斗中,明军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头打仗的先锋模范作用,都督黄中手持火把,率队先行渡过护城河,为部队前进开路,都指挥蔡福亲自架云梯,并率先登上多邦城。这两名高级军官的英勇行为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士兵们奋勇争先,一举攻破外城,安南士兵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平日毫无动静的明军突然变成了猛虎,如此猛烈之进攻让他们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

    战火蔓延到了内城,此时安南军终于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大象,他们驱使大象攻击明军,希望能够挽回败局,然而,早有准备的张辅拿出了应对的方法。

    [317]

    考虑到画的狮子虽然威武,但也只能吓人而已,不一定能吓大象,张辅另外准备了很多马匹,并把这些马匹的眼睛蒙了起来,等到大象出现的时候便驱赶马匹往前冲,虽然从动物的天性来说,马绝对不敢和大象作对,但蒙上眼睛的马就算是恐龙来了也会往前冲的,何况是大象。与此同时,张辅还大量使用火枪攻击大象,杀伤力可能不大,但是火枪的威慑作用却相当厉害。

    在张辅的这几招作用下,安南军队的大象吓得不轻,结果纷纷掉头逃跑,冲散了后面准备捡便宜的安南军,在丧失了所有的希望后,安南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明军一举攻克多邦城。

    多邦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安南的抵抗意志,此后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克东都和西都,并于此年(永乐五年)五月,攻克安南全境,俘获胡氏父子,并押解回国,安南就此平定。

    在安南平定后,朱棣曾下旨寻找陈氏后代,但并无结果,此时又有上千安南人向明朝政府请愿,表示安南以前就是中国领地,陈氏已无后代,希望能归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郡。

    朱棣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改安南为交阯,并设置了布政使司,使之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于是自汉唐之后,安南又一次成为中国领土。

    安南问题的解决使得中国的西南边界获得了安宁和平静,但明朝政府还有着一个更大的烦恼,这个烦恼缠绕了明朝上百年,如同噩梦一般挥之不去。

    这就是与蒙古部落的关系问题。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代称谓),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蒙古古称),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十年打下来,蒙古军队从政府军、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游击队,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该来的时候还是来。

    [318]

    这倒也不难理解,本来在中原地区好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国各地到处走,作为四级民族制度中的头等人,日子过的自然很不错,但是好日子才过了九十几年,平地一声炮响,出来了一个朱元璋,把原来的贵族赶到了草原上去干老本行——放牧,整日顶风和牛羊打交道,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如此大的反差,换了是谁也不会甘心啊,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除了牛羊肉什么都缺,就算想搞封闭自然经济也没法搞起来。想拿东西和明朝换,干点进出口买卖,可是人家不让干,这也容易理解,毕竟经常打仗,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趁机潜入境内干点破坏活动,所以大规模的互市生意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该怎么办呢,需要的、缺少的东西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通过做生意换回来,人不能让尿憋死,那就抢吧!

    你敢抢我,我就打你,于是就接着上演全武行,你上次杀了我父亲,我这次杀你儿子,仇恨不断加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展开了与蒙古部落的持久战,这一战就是上百年。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永乐时期蒙古的形势,之前我们说过,北元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被蓝玉击败后,逃到土刺河,被也速迭儿杀死,之后蒙古大汗之位经过多次传递,于建文四年(1402)被不属于黄金家族的鬼力赤所篡夺,并改国名为鞑靼。我查了一下,这位鬼力赤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直系,但也不算是外人,他的祖先是窝阔台,由于他不是嫡系,传到他这里血统关系已经比较乱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没有正统黄金家族的那种使命感,所以他废除了元朝国号,并向大明称臣,建立了朝贡关系。从此,北方边境进入了和平时期。

    可是这个和平时期实在有点短,只有六年。

    鬼力赤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也对黄金家族没有多少兴趣,可他的手下却不一样,当时的鞑靼太保阿鲁台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他对鬼力赤的行为极其不满,整日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杀害了鬼力赤,并拥戴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但这位继承蒙古正统的本雅失里统治的地方实在小得可怜。

    这是因为经过与明朝的战争,北元的皇帝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蒙古全境的控制权,当时的蒙古已经分裂为三块,分别是蒙古本部(也就是后来的鞑靼),瓦剌(这个名字大家应该熟悉),兀良哈三卫。

    蒙古本部鞑靼我们介绍过了,他们占据着蒙古高原,由黄金家族统治,属于蒙古正统。

    瓦剌,又称作西蒙古,占据蒙古西部,在明初首领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由马哈木统领。

    兀良哈三卫,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参加过靖难的精锐朵颜三卫,这个部落是怎么来的呢,那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319]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辽东,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并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军事单位),后统称朵颜三卫,并在此安置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将这些人划归宁王朱权统领之下,靖难之战中,朱棣绑架宁王,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得到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而这些骑兵在靖难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后,朱棣封赏了朵颜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昔日的元帝国分裂成了三部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此三部分虽然都是蒙古人组成的部落,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复杂,当然,这种复杂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有意造成的。

    首先,鞑靼部落自认为是蒙古正统,瞧不起其他两个部落,而且他们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来都采取敌对态度。

    瓦剌就不同了,他们原先受黄金家族管辖,黄金家族衰落后,他们趁机崛起,企图获得蒙古的统治权,明朝政府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加以利用,他们通过给予瓦剌封号,并提供援助的方式扶持瓦剌势力,以对抗鞑靼。

    而在瓦剌首领马哈木心中,部落矛盾是大于民族矛盾的,他并不喜欢明朝,但他更加讨厌动不动就指手划脚,以首领自居的鞑靼。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摆老大的架子。

    出于这一考虑,他和明朝政府达成了联盟,当然这种联盟是以外敌的存在为前提的,大家心里都清楚,一旦情况变化,昨日的盟友就是明日的敌人。

    兀良哈三卫可以算是明朝的老朋友了,但这种朋友关系也是并不稳固的,虽然他们向明朝朝贡,并听从明朝的指挥,但他们毕竟是蒙古人,与鞑靼和瓦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是明朝,他可算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特长就是煽风点火,北元是他打垮的,瓦剌是他扶持的,兀良哈三卫是他安置的,搞这么多动作,无非只有一个目的,分解元帝国的势力,让他永不翻身。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鞑靼和瓦剌打得死去活来,兀良哈在一旁看热闹,明朝不断给双方加油,看到哪方占优势就上去打一拳维护比赛平衡。

    如果成吉思汗在天有灵,见到这些不肖子孙互相打来打去,昔日风光无限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不知作何感想。

    [320]

    一次性解决问题

    蒙古本部鞑靼太师在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与明朝断绝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永乐七年(1409)四月,鞑靼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他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利人损己。

    因为明朝政府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而这件事情的发生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鞑靼之所以成为明朝的目标,绝不仅仅因为他们对明朝抱有敌对态度。

    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失里与太师阿鲁台都属于那种身无分文却敢于胸怀天下的人,虽然此时鞑靼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却一直做着恢复蒙古帝国的美梦,连年出战,东边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虽然没有多大效果,但声势却也颇为吓人。